“冷资源”变“热产业”
2010年10月30日,北京市王府井商业街上的一派北国风光令人叹为观止:茫茫长白林 海银装素裹,凝霜挂雪的雾淞,大红灯笼点缀下的雪乡小屋冰雕玉琢——雪屋、雾淞、雪人 的实景营造,让北京市民身临雪乡,震撼不已。这是由吉林省政府主办的吉林省冬季旅游北 京宣传周启动仪式。
在旅客吞吐量已突破4000万人次的上海浦东机场,旅客必经的过道上,有一个展示吉林 风光的照片长廊。旅客走过这条长廊,犹如穿行在吉林省雄浑壮美的江河山川中……
这是2010年吉林省冰雪旅游推介中最具创意的两个场面。近期以来,吉林省上至由副省 长带队的全省旅游代表团,下至旅游景区、旅行社的促销团,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场场别 开生面的冬季旅游推介活动,将一幅幅浓郁的关东民俗风情图呈现在人们面前。赏雾淞、泡 温泉、杀年猪、包饺子、扭秧歌,到吉林过大年,成为全国冬季旅游市场中一道风景线。
吉林省具有丰富、广泛、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积雪期长、雪质好,交通便利、气温适 中。雾淞、冬捕等景观壮美、奇特,分布地点多、区域广,是国内开展冰雪旅游活动的最佳 区域之一。在全省培育旅游业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中,建设冰雪旅游强省是其中重要一环。 近年来,全省优先发展冰雪旅游,以长白山冰雪旅游为龙头,以各地开展的特色冰雪旅游活 动为载体,不断推进资源整合、品牌提升、市场开发。经过综合开发建设,形成别具一格的 冰雪旅游产品格局和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形象。目前,全省共有近30家滑雪场、92条 雪道,已构成规模较大、设施先进、条件优越、体系完备的滑雪旅游基地群。
2010年,吉林省冬季旅游推介活动启动早,规模大、层次高、影响范围广。早在深秋时 节,全省就启动了冬季冰雪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副省长陈伟根率团分赴北京、深圳、上海等 地,在京津唐、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客源地区,开展吉林省冰雪旅游系列推介活动。活动 期间,以“冬季到吉林去滑雪”’'到吉林过大年”为主线,推出冬季长白山、吉林雾淞、滑 雪、冬捕、温泉、冬猎漂流和东北民俗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这些活动规模之大、层次 之高、影响范围之广,都创下了吉林省旅游业历史之最,在当地掀起吉林旋风。为了使吉林 旅游营销推广常态化,吉林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旅游推广中心。
紧扣时代脉搏,谋划旅游节庆活动,各地冰雪旅游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为 进一步展示吉林省冰雪旅游资源,突出产品特色,形成市场吸引力,省旅游局适时组织 “2010 ~ 2011吉林省冰雪旅游季主题系列活动"。其中5个重点旅游节庆,共设计安排150多 项旅游活动,涵盖冰雪观光、滑雪娱乐、民俗体验、温泉度假等特色内容。活动从2010年12 月初开始,将一直持续到2011年5月中旬。旅游节庆活动更加注重品质的提升。长春冰雪旅 游节从最初的雪雕观赏,发展到如今以滑雪运动为主,成为集观赏、娱乐于一身的旅游品牌。 推动冰雪旅游由观赏型向体验型的更高境界发展,滑雪正在升温成一项全民运动,展示出长 春旅游健身、休闲度假的独特魅力。已经连续举办15届的吉林国际雾淞冰雪节,常办常新。 2010年,吉林市进一步整合资源和活动载体,把冰雪观光、滑雪娱乐和温泉养生等优势产品 融为“三位一体”,为这一传统的节庆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加入“赏淞滑雪过大年、两岸同胞 手相牵”等新元素,数百名台湾游客前来观赏雾淞奇观,体验滑雪激情。
突出地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在2010年冬季旅游产品打造上,着力将冰雪旅游 与东北独有的年俗特色相结合。省旅游局根据区位与交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等要素条件, 精选出23个’‘到吉林过大年”农家乐旅游点。省内多家旅行社,相继设计多款以“冰雪过大 年游”为主题的产品。松原凭借“三江一河两湖”和满蒙民俗风情,将“过大年”融入旅游 活动中。游客不仅可以亲历“千米巨网潜入冰下、万尾鲜鱼呼之而出”的壮观场面,更能参 与包豆包、抽冰猴、扭秧歌、杀猪宰羊拜大年的年俗体验活动。在“延边之冬”中,游人住 在朝鲜族民居中,睡热炕、品民餐、观歌舞,感受朝鲜族家庭的温馨与淳朴。
古越歌舞,何时再造辉煌
2004年4月18日对于武夷山闽越王城景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百姓生活 游”武夷山开游仪式暨闽越王城开业仪式隆重举行。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 分,闽越王城景区最终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迎接四海宾客的到来。景区酝酿三年精心筹备的互动表演节目——古越风情表演也正式拉开帷幕,20多位年轻演员45分钟的精彩表演让在 场宾客惊叹不已。
一、三年努力:精心打磨一剑
闽越王城景区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段消失了的文明,景区 内包含了展示闽越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博物馆、占地48万平方米的2000多年前的闽越王城遗 址、号称"华夏第一井”的西汉时期王宫御井、具有明清时期风格的古粤城村古村落。
2001年4月17 H ,武夷山闽越王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何做好这个文化景 点,将一段消失了的文明的风情和风格既跟旅游配套又跟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武夷山市景 区管理委员会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的设想,最终确定用歌舞 的形式表现闽越族的风情,加强文化景点中的动态成分。在福建省旅游局的支持下,省内最 著名的导演、音乐、舞美、编剧、历史学家等十几位专家深入座谈了整整一天,确定了古越 时期的音乐、乐器,以及宽袍大袖为主的汉代服装。闽越王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与武夷山职 业中专合作,专门为景区表演的需要,开办了一个闽越歌舞班,招收学员23名,这些学员毕 业进入景区艺术团。舞蹈编排加入了一些建瓯挑幡、邵武傩舞等体现闽北文化内涵的内容, 加强同游客的互动,且在宫廷、民间服饰方面以及演员的整个舞台造型、道具的准备上都做 了一些努力,终于完成了整个舞蹈的编排。
二、一台歌舞:再现古越遗风
秦汉以来,古越民族在历史上已经消亡,给人们留下的是无数神奇的谜一样的传说,古 越风情表演,正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古越人那鲜为人知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民风。
古越风情表演首先是以祭祀开场,挑起整场演出的恢宏气势,然后用14个独立的小舞蹈 进行串联,体现出宫廷风月、古越魂魄、市井风情三个侧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宫廷风月主要 表现当时闽越国歌舞升平的景象,包括祭祀、傩舞、图腾舞、水袖舞;第二篇章以狩猎、捕 鱼等反映民族风情的内容为主,有狩猎舞、零鼓、浣纱舞、织布等;第三部分主要体现遗留 的内容,包括酒歌,凸显闽越女子豪放、热情的性情。整场演出以大巡礼结束,用歌曲《千 年走闽越》作为谢幕。
在闽越王城景区的首场正式演出无疑是成功的,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足已说明了他们对 古越风情表演的认可和喜爱。古越风情表演就此列入闽越王城景区的常规游览项目之中,以 每天两个场次的表演成为景区又一特色旅游项目,成为旅行社、导游力推闽越王景区的一大 亮点,为闽越王文化景区的发展推波助澜。
三、仮族当家:演绎新版古越风情
令人惋惜的是,古越风情表演的首场成功并没有为它将来的发展带来好运,从2005年6、 7月开始,陆续有演员离开艺术团,直至2006年3月,原来的一批演员基本上人去楼空,取 而代之的是以值族青年为主体的一个全新的表演团队。由于人员流失比较严重,之前的舞蹈 没有办法继续表演下去,之所以选择但族演员,主要是他们粗犷、野性的性格特点比较符合 当时闽越百姓的特点,而他们这种野性又无法演绎出之前舞蹈中反映的官廷生活,因此在舞 蹈的内容上也必须进行重新编排。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2006年11月11 H ,新版古越风情表演正式推出,改变了原来以独立的舞蹈进行衔接的形式,而是以舞剧的形式有情节地进行贯穿,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删 减,表演时间也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为30分钟。为了加强舞台表演的效果,景区还对表演场 地进行了重新改造,由露天表演改为室内剧场似的演出,并且加入了舞台的灯光效果。
然而,改版后的舞蹈,跳不出来那种味道,找不出汉代的感觉,旅游地的味道冲淡了舞 蹈该体现的闽越文化的内涵,虽然有野性的味道,但无法体现出王宫部分的内容。
四、古越歌舞:如何再造辉煌
闽越王城景区的观光内容趋向的专业性比较强,特别它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址,对一些普 通的百姓或者是对历史方面缺乏兴趣的人,要让他对这个景点产生很大的兴趣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一个文化景点中加入一些动态的内容,符合游览线路设计时由静到动,由低到高潮的 基本要求,从产品的整个设计理念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什么不能持久下去? 在市场运作方面肯定有很多的因素,我们在评价它的时候就不是光看这台表演本身的问题了。
"古越歌舞的辉煌与闽越王城景区的辉煌是相互依托的,这就涉及文化景区的经营问题。” 专家认为,对于闽越王城这样一个文化景区来说,应该在完善景区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宣传菅 销,而不应该在产品尚未完善的时候一味地强调营销。一方面,要协调好同省博物馆、文化 厅的关系,提升博物馆展示内容和布馆的档次;遗址上可视性内容太少,可以增加一些图文 并茂的东西,比如当时考古队进行挖掘时的一些图片,让游客至少在听讲解的同时可以接触 到一些可视性较强的更直观的东西。另一方面,从表演本身来看,它的场面和投入可能都还 不够,震撼力不够,于现代歌舞的发展来说还存在一个吻合的问题,涉及表演的投入问题; 在演员的选择上也可以再进行一些研究,值族的表演形式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会给人一个 先入为主的感觉,冲淡原有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闽越王城景区本身的内容还是很有分量的,为什么没有人来看?客人越来越少?要 从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营销上找问题,对症下药,进行策划。在产品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营销, 是经营管理上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刺激中间环节,让导游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促成游客进 景区,实际上景点应该依靠的不应该是这样的中间环节,而应该是景点本身强大的吸引力。
一般来说,旅游吸引物体系由核心吸引物、次级吸引物、普通吸引物三个层次构成。在 旅游城市中,由于历史遗存或政府规划的原因,这些层次有时会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在主 题公园中,由于是统一设计规划,旅游吸引物不同层次的特点最为显著。比如深圳世界之窗, 最吸引人的便是入口处高108米的埃菲尔铁塔以及世界广场每晚的大型演出。
总统府成杂货店
南京总统府,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 是外地游客到南京必去的地方之一。然而,近两年来,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发现,他们可看的 东西越来越少,许多遗址变成了旅游商品商店。
一进总统府大门,东西两排数10米长的朝房商铺云集,江南云锦、南京桂花鸭、雨花石 等当地特色旅游商品店多达19家。这两排朝房是太平天国时期供官员等待朝拜的地方,如今 大多数游客已经不知道它的名称和由来。总统府二堂的收发站,用来收发总统府核心机构的机密函件,已成为经营雨花石的商铺。
原国民政府总统府办公楼里竟然也藏有商家。在办公楼一楼设置了一个“山寨”版的蒋 介石办公室,供游人照相,旁边是一个旅游商品销售点,销售老式钟表、带有民国人物头像 的扑克牌、明信片等。
观戏台的院落围墙上写着:民国政要手迹展,但墙上的介绍却是一个创意工作室的广告 简介。雨花石饰品、笔墨纸砚是这个景点的主角。80平方米的房屋里,名人书画仅有15幅, 而且没有任何解释性文字。
在总统府景区地图上,关帝庙直接被标注为总统府品茶室。这家茶馆两年前进驻总统府, 院内只有一个小木牌的介绍与关帝庙有关。游客走出茶室后问路:"请问关帝庙在哪里?”
据调查,总统府目前的商业点主要集中于中轴姓以及煦园内。煦园内的24处景点,除望 亭、鸳鸯亭等供游人休息的小景点没有商家入驻外,关帝庙、漪澜阁、观戏台、夕佳楼、桐 音馆等7个比较大的景点都被卖刺绣、奇石、鱼食、奶茶的商家侵占。
“好多遗址都被商家侵占,所卖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与总统府的历史毫不相干,这些旅游 商品在南京任何一个景点都能买到。”游客们十分厌恶总统府内喧宾夺主的商业行为。
总统府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筹建于1998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前。 明朝初年这里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府。清朝 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洪秀全以此为天王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此 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蒋介石等也曾在此办公。 毋庸置疑,总统府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原"中华民国”行政院南楼,仅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图片展览区,其他房间已经被装修成 为博物馆管理与建设办公室的办公区。历经战火摧毁和数次重修,总统府拥有的文物很少, 加上旅游商业的日益侵蚀,目前总统府内这些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介绍已经严重缩减。
总统府具有多重身份。它既是正在建设中的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又是国家文物 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隶属关系上,总统府也较为特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 址博物馆是江苏省政协辖管的事业单位,由省政协全额拨款,其员工既有公务员,又有事业 编制的聘用人员。
"总统府是个怪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说是文物保护单位,不归文物局管, 说是旅游景区,又不归旅游局管,总统府复杂、特殊的隶属关系制约了监管方的有效监督, 表面上看对很多部门负责,但实际上却也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
造成总统府身陷商业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法律对于合理利用的范畴并没有明确的界 定。《文物保护法》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 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 用,加强管理。”到底怎样利用才算合理利用呢?出租用作旅游商店的遗址还怎么发挥博物馆 的作用呢?
"博物馆的首要职责是陈列展览重要历史文物、现当代艺术品,总统府这种博物馆性质的 景区可以有商业行为,但不能因为开发影响博物馆的职能。”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宋有 春认为,旅游商业应该出售与博物馆内容相符的产品。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陶 卓明教授说:"第一,景区可以调查分析游客对商业元素的接受程度,进而控制旅游产品商铺 的数量。第二,应该实行购物区和游览区分区管理,既不影响游客对于博物馆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不影响总统府商业价值的开发以及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